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无心:没有意志,没有主观成见。按,“圣人恒无心”句,王弼本及河上本、傅奕本皆作“圣人无常心”。刘笑敢云:“第一句中‘无常心’,惟帛书乙本作‘恒无心’(甲本残)。景龙碑、顾欢本以及多数敦煌本也作‘圣人无心’。严遵《指归》云:‘道德无形而王万物者,无心之心存也;天地无为而万物顺之者,无虑之虑运也。由此观之,无心之心,心之立也;不用之用,用之母也。’其文反复以‘无形’、‘无心’、‘无为’、‘无虑’、‘不用’相对仗,可见严遵本原来也是‘无心’,而不是‘无恒心’或‘无常心’。河上公注云:‘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可知河上公本原作‘无心’而非今本之‘无常心’。众多证据显示,古本原作‘恒无心’,而不是‘无常心’。”(《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刘说甚是。
德:通“得”,得到,获得。
歙歙(xī)焉:和合的样子。
咳:通“孩”,婴儿。按,“圣人皆咳之”句上王弼本脱“百姓皆注其耳目焉”一句。但王弼注云:“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可见王弼本原有此句。本章帛书本文字,与王弼本及其他传世本相比较,更为可取,故原文悉依帛书本。
得道的圣人没有自己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要加以善待,不善良的人也要加以善待,这样最终就得到了善。诚实的人要加以信任,不诚实的人也要加以信任,这样最终就得到了诚信。圣人治理天下,显得安详和合,让天下人的心归于浑朴。百姓都运用自己的聪明,耳目各有所关注,圣人都把他们看作纯朴无知的婴儿。
五十章
在《老子》八十一章中,本章被认为是最难理解的篇章之一。其实本章文意基本上还是清楚的。本章主旨是论摄生,体现了道家对生命的关怀。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就其实质而言,确实是脆弱的。所以人活在世上,在生死之间如何自处,确实值得重视。
老子说,世上能顺生而生、有利于生的人与背生而生、趋向于死的人大约各占三分之一。而另有三分之一的人,却由于过度求生而反倒自蹈死地,不能享其天年。老子认为,这一类人,其本意并非要“背生而生”,却与趋死之人殊途同归。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过一种纯朴自然的生活。而过度求生却违背了这种原则,导致走向求生的反面。这是老子在此要特别指出的道理。
- 夫子说“穿着破旧的麻絮袍子同穿着狐貉皮裘衣的人站在一起态度从[图]
- 其黄秉熙宁年间曾经以驾部员外郎任职洺州知州[图]
- 其缾(píng)瓶子[图]
- 月氏(音ròu zhī)西域国名又名月支原居敦煌与祁连山之间[图]
- 懿使侍中高阳、许允及尚书陈泰说爽宜早自归罪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图]
- 有一座山叫大阿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大荒中有一座山叫[图]
- 诗人笔下的月不仅是含情脉脉而且带着一股仙气与诗情这种仙气与诗[图]
- “国家”句意思是岂敢忘怀国家的兴衰只是难以忍受这污浊的世界因[图]
- 又如《生查子》坠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忍泪[图]
- 讥《说文》“诽也”讥讽君子的治国之道看似靠近却不能够达到看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