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武艺相当高强,身体强健他归顺大宋帝国时,已经五十多岁,驻
杨业武艺相当高强,身体强健。他归顺大宋帝国时,已经五十多岁,驻守在雁门关一带,这里冬天十分寒冷,一般人都得穿毡裘御寒。他却不怕冷,经常夹一件棉衣,露天坐着讲习军事,旁边也没有火炉。站在一旁的侍者都快冻趴下了,他却一点寒意也没有。可以说,他天生就是打仗的料。他与李广一样,军中政令十分简单,但士兵乐于为其效命,这点从他最后的战斗中可以看出来。
契丹是游牧民族,崇尚英雄,而杨业是个令人敬重的英雄,故而契丹人对他好生照顾。可是杨业却已下了必死的决心,他叹息道:“皇上厚遇我,我本期待以捍卫边关杀敌立功以报答皇恩,只是为奸臣为嫉,逼我赴死。如今王师败绩,我有何颜面苟且偷生呢?”于是他绝食三日,吐血而亡。
这次惨败的消息与杨业自杀殉国的噩耗传到开封城后,宋太宗大为痛心。监军王侁被除官,发配金州;潘美被降三级留用;追授杨业为太尉兼大同军节度使。皇帝这么做,一方面是表彰杨业的功勋,另一方面也是树立一个忠勇的榜样。杨家将的故事,后来广为流传,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经典传奇。这既是百姓对杨门忠烈的景仰与传颂,也有官方宣传的痕迹。
在著名历史小说《杨家将》中,塑造了杨氏家族四代忠烈的人物形象,小说里面当然有虚构,那么历史上除了杨业外,还真的存在其他杨家将吗?答案是肯定的。杨业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均被朝廷录用,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杨延昭,也就是小说人物中的杨六郎。
在杨业的数个儿子中,杨延昭的性格与父亲最像。杨业曾说:“此儿类我。”确实如此。杨延昭尝追随父亲参加雍熙三年的北伐,后来镇守大宋北疆,颇多战功。宋真宗也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堪称杨家将第二代的出色人物。
杨家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他的才华曾得到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赏识,后来追随狄青南征。考虑到杨文广是名将之后,宋英宗多次提拔他,官至定州路副总管、步兵都虞侯。与祖父、父亲一样,杨文广也是精忠报国,因公忘私。
可以说,杨氏家族为大宋帝国的边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几代人抗击外敌的英勇事迹,得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逐渐演变为小说《杨家将》,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遂成为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十五 诸神之战:耶律休哥与李继隆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宋朝是一个比较弱的王朝,总是挨人家的打。其实在北宋初期,大宋帝国还是挺强大的,宋太祖、宋太宗两任皇帝在对外战争上都积极进取。雍熙北伐失利后,大宋帝国的国策才由进攻转为防守。
曹彬被打败了。杨业死了。可战争还没完。
宋太宗显然打错了算盘,孤儿寡母不可欺也,萧太后是可怕的对手。辽国的复仇,很快如疾风暴雨般袭来。
时间仍然是雍熙三年,这一年的年底,攻守格局发生逆转。萧太后英姿飒爽,检阅南征部队,并任命耶律休哥为先锋都统,挥师南下。
耶律休哥诡计多端,《孙子兵法》里的那些军事原则,他是烂熟于胸,而且运用自如。他知道镇守雄州的贺令图,乃是宋军中最坚决的主战派,积极鼓吹收复燕云十六州。可是贺令图有勇无谋,头脑简单,又贪功好事,耶律休哥便想了一个计策:诈降。他派间谍潜入雄州,对贺令图说:“我获罪于契丹,愿归附大宋。”怎么归附呢?耶律休哥说,贺令图得率一支军队前来接应才行。贺令图心想,要是耶律休哥投降,那可是大功一件啊,他都没有细想,便率一支骑兵去接应。岂料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骑兵被杀得片甲不留,而贺令图自己成为耶律休哥的阶下之囚。
搞定贺令图后,耶律休哥又在望都打败宋军。时任瀛州都部署的刘廷让大怒,率数万人马出战,扬言要踏平幽州。可是战争不是靠吹牛打得赢的,耶律休哥是实干家,他抢在刘廷让之前,占领了各个重要的战略据点,进逼瀛州。刘廷让自恃兵精马壮,与耶律休哥在君子馆(河北河间北)一带相持。可是两大因素导致宋军大败:其一,辽国萧太后率领主力赶到,投入战斗,形成绝对优势,包围刘廷让兵团;其二,寒潮骤至,天寒地冻,宋军的弓弩无法使用,武器优势发挥不出来。
朝廷急令沧州都部署李继隆救援刘廷让,可是李继隆发现解围并不现实,遂退守乐寿。在这种情况下,刘廷让只得全力突围,除了极少数人得以生还之外,他麾下的数万人马全军覆没。战后,宋太宗把战败责任归于李继隆,没有追究刘廷让。可是在追究李继隆时,又发现他的做法并无不妥,最后也取消调查。就这样,这场大败仗,最后居然无人负责。